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,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,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,11月15日,由泰安市科技馆、泰安市电子学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泰安市科技志愿服务“双百行活动”老科学家科普报告会在泰山中学举行。本次报告会特别邀请了孙万儒、陈贺能两位科学家走进校园,为泰中学子作了两场别开生面、意义非凡的科普报告。
孙万儒,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从事与微生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研究,参与我国北方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筹备与建设,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。首先在国内开展手性化合物和手药物生物合成研究,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。发表论文90多篇,专著4本。获多项国家发明奖、科技进步奖及中国科学院奖,以及北京市、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。
孙万儒教授所作的科普报告主题为《复制生物的技术》,讲座中,孙教授采取互动式演讲方式,与讨论和交流相结合。不仅突出知识性、科学性和通俗性,更强调趣味性和新颖性;孙教授利用一线工作获得的丰富知识、图片和资料,以浅显、通俗、幽默的语言,讲授深奥的现代科学、技术知识,介绍最新的科学、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。同时,通过介绍一些科学事件和知名科学家的拼搏、创新,展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。通过丰富的图片、视频,孙教授带着同学们认识了转基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,从转基因动物谈到转基因植物,从转基因药品谈到转基因食品,使同学们明白了转基因是一门改变我们生活的生物技术。对于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,孙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他表示,合理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地改造生物,生产出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产品,这既能保障生产效益,又可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同时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而言,也是强有力的保障,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,而非谈“转基因”即色变。孙教授渊博的知识、丰富的例证和幽默风趣的讲述,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。不仅让学生们科学地认识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,也提高了大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。
陈贺能教授,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。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原子核工程专业。曾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任教,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科学仪器研制中心做研究。曾在荷兰FOM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里的运动,计算并预测其空间运动轨迹,提出并论证了新型离子质量分析器,研制了新型真空紫外电离型离子源,还与荷兰学者一起设计了测定高空大气污染情况的质谱分析仪。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局项目主任、高技术发展局副总工程师,并派往新华社香港分社和中国科学院驻港机构工作十多年,参与了激光技术应用项目的研发。
陈贺能教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以《练就基本功,成就科学梦——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探究》为主题的科学讲座,通过讲述他的亲身经历,指出了拥有好奇心对发现和探索科学问题的重要性,陈教授告诉同学们说,创新不是喊口号,也不是空想,是来自实践的需要。好奇心、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,必须要有,因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、就没有创新。我们要好奇之后细心观察、模仿之后创新,要大胆想象、大胆联想、敢于逆向思维,大胆动手、积极尝试、积极思考、激发创意。陈教授讲述了很多关于如何创新的方法,让同学们受益匪浅。陈教授讲座中一直鼓励同学们仔细思考,大胆发言。他说,现代科学家在科技领域里的创新案例来说明一切科技进步、社会发展源于科技创新,创新就是打破常规,想别人没有想过的,做前人没有做过的。陈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方法,鼓励同学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。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,学会模仿思维、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,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,敢于大胆尝试。并告诫同学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,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,打好扎实基础,立志报国。陈教授别开生面的讲解、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和生动幽默的语言,为现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科普的盛宴,特别是在2个小时的报告中始终保持站姿的风范,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到会的师生,全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两场科普报告会让同学们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,真切感受科学家的魅力和风采,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,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,而且让同学们感受到坚持不懈和追求极致的伟大科学精神,有利于同学们激发科学兴趣,培养科学精神,树立远大理想。市科技馆将持续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,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,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、崇尚创新、尊重人才、热爱科学、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。
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大街481-1号
鲁ICP备10210343号-4电话:0538-8417924
传真:0538-8413780
网址:www.tastm.cn
邮箱:takjg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