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简介: 立秋之后,天气就会变凉快吗?
“二十四节气”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,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即日起,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“节气科普”系列原创内容,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。
盛夏过,又立秋。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“立秋”却并非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。古人有诗云:“秋风吹雨过南楼,一夜新凉是立秋。”“不期朱夏尽,凉吹暗迎秋。”那么,到了立秋,天气真的会转为凉爽吗?
01 立了秋把扇丢:立秋后的气温变化
在农历节气中,立秋一直被看作是夏秋交替的重要时刻,预示着暑去凉来、秋天将至,万物从繁茂的生长转向成熟与收获。虽然此时 仍处于“三伏天”期间,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较高,闷热的“秋老虎”仍然常见,但天气变化的大趋势依然无法阻挡,早晚凉意初显,降水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
立秋常伴随秋雨而至,这是冷、暖两股“空气大军”激烈交锋的结果。当势力较强的冷空气向温暖的区域推进时,暖空气被迫抬升而遇冷凝结成雨。冷空气本身携带的是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较低温度,会直接替换或强力挤压原来占据该地区的暖空气,导致气温出现明显的、有时甚至是剧烈的下降。
当秋雨浸润大地,液态的雨水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,持续抽取环境热量,这就是“汽化潜热”。这使得雨后近地面的气温,会在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基础上进一步下降。尤其是在雨停之后,如果天气转阴或多云,阳光的加热作用较弱,风又不大不小,刚好利于蒸发但不至于快速吹干,蒸发制冷的效果就格外好。清代陈文述《夏日杂诗》“一夜雨声凉到梦,万荷叶上送秋来。”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一气象现象。
秋雨过后,云层消散。在晴朗、干燥、微风或无风的夜晚,地面白天吸收的热量,会以肉眼看不见的长波红外辐射形式,源源不断地向寒冷的外太空散失。当天空有云时,这床“被子”能阻挡大部分地面热量逃逸,起到保温作用。一旦云层消失,地面热量毫无遮拦地直接“跑”向太空,散热速度变得极快。也就难怪秋雨过后的晴朗夜晚,寒意在次日清晨反而更浓。
02 立秋恰逢“史上最热年”,今年还会持续热多久?
自7月20日入伏以来,滚滚热浪接踵而至,全国多地最高温冲过40℃。7月23日,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综合数据显示,我国已有152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到超过40℃的高温。这罕见的高温使得立秋后的高温缓解可能会变得愈发缓慢。
这主要是由于此时节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,晴朗少云,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,吸热量仍然大于散热量,导致天气依然炎热。尤其在城市地区,由于 “城市热岛”现象,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比郊区更高。
03 小结
面对“立秋不立凉”的特殊气候,饮食调养需遵循“润燥养肺”原则。建议逐步减少西瓜、冰饮等寒凉食物,增加梨、百合、银耳等白色食材,缓解秋燥对呼吸道的刺激。起居作息也要逐渐适应“昼热夜凉”的节奏变化。或许正如《月令七十二候》所言:“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”,在收敛与绽放之间,人类正在书写与气候共生的新篇章。
作者: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气象学会会员
来源: 科普中国
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大街481-1号
鲁ICP备10210343号-4电话:0538-8417924
传真:0538-8413780
网址:www.tastm.cn
邮箱:takjg@126.com